2019,新媒体创业会更艰难吗?

近日,很多朋友问我:“2019年,新媒体行业的前景会怎么样?”

很多机构已经做出了预测或者预判,而不少人想听一听,我怎么看?

我猜想,可能与互联网领域近期的调整、起伏有关。

现今,自媒体或者APP的引流、涨粉、变现越来越难,还有越来越多的“黑天鹅”事件发生。诸如知乎、锤子科技甚至美团、京东商城等等指标性公司,都开始调整人员编制,业内忧患情绪弥漫,很多人开始产生焦虑感……

如果这一趋势延续下去,2019年将会是“艰难”或者“焦虑”的一年吗?

在此,我有两点想要说明:

一、不要预测未来,没有意义,你猜不准的。不如仔细想想,你我正处在怎样的“小趋势”中?有哪些变量你可以把握?

二、说哪一年“艰难”、哪一年“焦虑”,也不准确,你眼中的“艰难”和“焦虑”,其实都是“必然的回归正常”。

具体而言,我想针对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下我的看法:

01 资本跟着流量加速运动,风向将瞄准垂直KOL 

从大的趋势上判断,“流量红利”已接近枯竭,这是没有争议的。结合各方数据看来,可以看到两个趋势:

1、新增用户急剧减少

最近几年,国内智能手机总的出货量已出现明显下滑,PC机出货量前几年就没有增长了,而智能手机和PC机是互联网的最主要载体。

2、用户时间接近触顶

目前,国内成年人平均花在数字媒体上的时间,接近6个小时,这已经接近极限,很难再有大的增长。

只要你滑动手机界面,世界便在你眼前呼啸而过,各种App和自媒体带来的信息泛滥,致使你我的时间和注意力,越来越不够用。

当今这个“关注力稀缺”的时代,微博、微信、今日头条以及各种新的社交APP,都在设法满足用户获得信息、消费内容的需求。那么,用户在这里停留时间长了,在别的地方,停留的时间就短了。

新用户已难有大的增长,此时,大家在竞争什么?

其实就是争夺用户时间。流量,就是用户时间。

国内互联网公司的流量争夺,主要经历了以下三波浪潮:

2012年以前是第一波浪潮,流量集中在像百度、新浪、腾讯、网易等巨头公司手里,你要做线上营销,就要到这些网站上投广告位,然后获取流量。

那时,很多巨无霸公司的扩张模式,第一步,花钱买流量;第二步,做补贴,进行融资,看谁补贴更多,融资更快,布局更大;最后一步是合并、垄断,实现盈利。

这种模式今天很难复制了,因为流量现在的价值比几年前涨了10到20倍,第一步的买流量,就被卡住了。而且就算买来流量,要维持住,也不容易。

2012年到2015年是第二波浪潮,出现了一些新的互联网头部公司,包括微信、微博、快手、抖音,开始让相当一部分流量分散到了个人手里,比如个人的朋友圈、微信群、微博账号或抖音账号。

那个微博年代,也是小米崛起的时间窗口,小米真正在商业意义上用好了微博流量,既做了品牌,又做了宣传还做了客服,同时积累了粉丝。

2016年开始是第三波浪潮,流量逐渐凝聚在个人(网红、意见领袖、自媒体人)手里,资本开始主动进入一些头部位置的自媒体人(比如Papi酱),天使投资人开始将个人作为投资标的,这是前所未有的。

我判断,2019年仍处在流量竞争的第三波浪潮之中。KOL(Key Opinion Leader,社交网络上的关键意见领袖)在流量凝聚、商业变现中的核心地位,将得到进一步巩固。比如,KOL营销在美容、化妆品等行业已经是主流手段,成为绕不过去的品牌渠道。

2019年,“流量红利”无疑会继续枯竭,但不必悲观,“沸水效应”的不断扩散,将使头部KOL继续享受“流量红利”。

什么意思呢?

过去,微信有一个口号“再小的个体,也有自己的品牌”。这对于新媒体商业来说,其实并不是什么好事。因为大量“小的个体”分散了流量,而只有将流量凝聚起来,才有商业价值。

这就像烧水,如果水没烧到100度,烧到95度就是浪费。如果只烧到95度,只要不继续烧下去,热度就没了;烧到100度以上,水开了,只要维持小火不断,就能一直保证水的沸腾。就像KOL对粉丝的凝聚效果。

因为这种“沸水效应”在起作用,社交营销将持续“从追求流量向追求垂直KOL过渡”。2019年,品牌方会增加对专业KOL(即特定领域中的专家)的投资,他们拥有粉丝的高度信任,而且定位清晰、调性固定,更能帮助品牌做好用户定位。

上一篇:互联网咖啡崛起,是骗局还是新的创业机遇?
下一篇:互联网创业24种商业模式

白手创业致富

欢迎扫描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平台!

欢迎扫描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平台!